604 马守真 (1548 - 1604) 兰竹石图

作  者:马守真

尺  寸:18×53cm

估  价:RMB 300,000 ~ 400,000

拍品描述

水墨纸本 扇面 款 识 乙未首夏哉生魄写,湘兰马守真。 钤 印 湘兰(白) 说 明 马守真,秦淮八艳之一,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画兰造诣旷古烁今,堪称一绝,且她品性如兰一般圣洁,故有“湘兰”著称。 按 語 马湘兰并非职业画家,绘兰只是娱性之技,所出无多,而她的名声直接导致了大量赝品。“真迹百中无一”,放在别的画家身上,也许是一句中国画史上寻常的恭维,但在反映马湘兰的画作时却是真实的表述。所以这幅首现拍场的兰竹,就显得珍贵异常。 在这幅可视为标准件的“马湘兰”上,可以见到一个既不恪守理法,亦不横生恣纵的女子;这是晚明的秦淮风气中,最上流的一路。有趣的是,画兰以明志作为一种文人士大夫传统,从赵孟坚、郑所南,到赵孟頫、文征明,再至石涛、郑板桥诸家,都是男性的天下。但以绘兰而闻达,又以兰命名的画家,却只有这个叫马守真的女子一人。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初夏,四十七岁的马守真在这张细腻的云母笺扇面上写下兰草两丛、兰花数朵、新篁一枝、幽石一方;上有画家自题:乙未首夏哉生魄(农历每月十六日)写,湘兰马守真;钤“湘兰”白文印。兰草全用双钩写出,用笔波磔中见风神流畅;叶片的正侧、翻转、穿插、避让处,交代的清清楚楚,前后关系丝毫不乱。数朵兰花娇态呼之欲出。背景的新篁亦别有韵致,小小一株却墨分五色,用丰富的弱对比,展现出竹叶明暗和层次。表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却又无任何柔弱之态。曹寅曾长跋马守真的兰花,有云“兰仿子固(赵孟坚),竹法仲姬(管仲姬),俱能袭其韵”。“能袭其韵”,通其精神,是为艺术的最深的追求,此图对照,方知曹寅此言诚不谬也。 明末那一场文人与青楼女子谱于秦淮水畔的乐章,是朝代更迭中的高光时刻。钱谦益、冒辟疆、王稚登这些名字在大众视野里的亮度,不是因为文化史上的贡献,而是因着柳如是、董小宛和马湘兰这些女性的温柔加持,才能身后涟漪不绝。秦淮八艳也因为和这些文人的百转千回,得以在广袤的文化版图上留下坐标,并为那个时代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代言。 作为八艳中最年长的一位,马守真生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逝于崇祯三十二年(1604),彼时大明帝国虽入暮年,尚未败散。这个以善兰而名动江南士子间的女子,干脆把自己的馆舍也称做“幽兰馆”,于是兰草成为了马守真的个人符号。 虽自名“湘兰”,但马守真却几乎没有幽闭之态,据《秦淮广记》,马湘兰是个“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的灵巧女子,性情又豪放到“时时挥金以赠少年”。自从三十岁时遇见了吴门文坛领袖王稚登,便有了一段旷世爱恋。一直到王稚登七十岁,马守真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祝寿,通宵达旦,王稚登自述其时盛景“四座填满,歌舞达旦。残脂剩粉,香溢锦帆,自夫差以来所未有”。返宁后马守真心力交瘁,礼佛而逝。王稚登闻后老泪纵横,写下名篇《马湘兰挽歌词》,“歌舞当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 传奇二字,往往建立在男女爱恨、家国情仇、才华与立场的冲突上。明末艺伎与文人的来来往往,道尽了这些母题。但是如果放下这一切,细观这幅兰竹,安安静静舒展在细腻的云母笺上,如此安详,暗香流转中,又见到夏风拂过,草木摇曳,那才是马湘兰青楼之外“时时对萧竹,夜夜集诗篇”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