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瓷杂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公众账号
njjdpm
联系电话
025-83739973-806
13390799973
经典新闻
江山富贵—陆俨少专场(一)
责任主编:朱兵     张睿锜(实习)

 

溪山清晓      97.5×50.5cm

设色纸本镜心

 

    陆老一生酷爱游历,常与山川风露为伴,自然的奇趣早已默写于胸中,笔下山水的构成与呈现方式总是开人耳目,令人观之叫绝。此作《溪山清晓》设色精妙,水墨氤氲,山石连绵。由近及远,数叠飞瀑跌落汇于山溪,莽莽苍苍的树丛隐匿于山石之间,云雾于山岚间飞动纵横,山川气象呼之欲出,壮阔高远。

    《溪山清晓》借山水环游而造境,画作构图饱满,山势壮硕,以云水隔断上下,近处巨石屹立,旁侧水流潺潺,充满野逸之趣,溪流连接上段群山,深深莽莽,巍峨异常。远景空间通过留白云霭将视线引自幽深之境,构图非常具有新意,且给人一种身处其中,悠游忘我之感,画面设色清雅,浑然一体,震慑人心。陆氏此作既雄浑壮阔又灵气外露,一株苍松踞于巨石之后,旁侧是一袭青溪,缓缓而流。溪涧烟云缭绕,青山隐于云雾蒸腾之中,幽深杳然。远处浮云如波,氤氲无际,山峦掩映于云天尽处,一派溪山清远、丘壑鸣泉的晨晓景色。

 

 

 

 

峡江险水        34×276cm

设色纸本手卷

 

    其中《峡江险水图卷》作于1985年,为其晚年所作大幅精品手卷。纵34厘米,横276厘米,因为是手卷,更有利画家蓄势造险,突出他的绘水气势:西水东来,由细而阔,由缓而急,终至关隘,奔流仿佛钱江涌超争先恐后。感觉群山夹岸白水泱泱,激荡胸怀⋯⋯陆俨少独创的山水画面貌在手卷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当年陆俨少渡江东下,此情此景司空见惯,故而绘来激情澎湃,是长江的水和两岸景致造就了这位大画家和其不朽的艺术。许多人似乎更喜欢陆俨少相对早一点的作品,但是陆俨少本人却更在乎他后来的创作,这是值得细心体会的。平生极少收藏当代画家作品的王季迁于陆俨少独有偏爱,此卷当年即为其所藏,引首“溪山清远”四字即出自王季老手笔。 

    在山水作品中,少有以中线上下来分割山与水构图的,因为此招险之又险,一旦不慎,满盘皆输,但这一切在陆俨少的笔下中却显得那么游刃有余。《峡江险水图》不仅是以中线上下来分割山与水构图,上为山,下为水,而且山与水所占手卷的比例几乎是一半对一半,那么江水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了。

    勾水之法,古时便有之。宋代山水画大师马远有《水图十二卷》行世,但陆俨少总觉古传画法似太呆板,少有变化,尤其是后人竞相追崇,已成定格,实未尽自然山水之流动愤激之状。此幅《峡江险水图》,其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极显生气;其漩涡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状。陆俨少的用笔以“柔”著称,这在《峡江险水图》的画水中也大有体现。他画的每一根线,笔致清晰,笔笔见笔,起落有致;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极尽变化,且圆灵多变,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故而,他的山水,给人的感觉是往往随着意气的生发,由小到大,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超神尽变,纯为自然。有时看似画不下去,而稍一转手,柳暗花明,奇思络绎,奔赴笔端,又达一番境界。这幅手卷,既是他溯往追怀,寄托了自己对长江千难万险铭刻于心的生活感受,也是他尽情地勾画疾流奔泻、崩滩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万状,更是他创造如何用线条和墨块画云画水以得其动势,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地的绝代佳作。

    《峡江险水图》中,长江奔腾,气势浩瀚,水云勾连,水既是“陆式”的水,云也必是“陆式”的云。用线条作半圆弧,正反相属,连成一行,行行相并,其中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变化不一。陆俨少所绘云、水二物,若同时在一幅画中出现,则更显奇妙。由于表现手法的不同,云是弧形带圆,水是弧形带扁;云之势氤氲翁勃,曲然而生,线条故简;水则潆洄曲折,或奔或咽,线条故繁。加之水是平面,云是立体,水流潆洄,用笔繁细;云色混茫,用笔粗简;故云水相植,厘然判别。云水二物,既不相混淆,又映带呼应,江中几点帆舟点缀,崖嶂几所亭台若隐若现,相映成趣。

    舒展开整幅长卷,壁立千仞,险峰对峙,山峦起伏,百里不断,飞云缭绕,江水奔腾,浩浩荡荡,可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缠枝交错,虎啸猿啼,有李唐之意,而又完全是陆家风貌。一泻千里的江流,正是“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用连绵不断的中锋笔勾勒而出,与逆向飞动的浮云交融在一起,展现“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的气势。以古稀之年作出此幅巨著,却绝无迟疑,一气呵成,陆老先生一生的绘画技法,均体现其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或许这也正是陆俨少一生的写照,是宛若先生留给我们的箴言与此幅精品手卷的真正意义。

 

 

 

 

黄山松云        68.5×35cm

设色纸本立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胜景,自古以奇崛著称,横岭侧峰,百里不同,无一不显妙趣,无一不可入画,这也正是历代画家为之倾倒的原因。陆俨少曾说:“予尝谓模山范水,首当得其性情。海内名山,各具典型,不相混同,故作者必备多种手法以就其山之特性,否则用我仅有之一种手法以套天下之山川, 庸有得乎。”故而陆老此作《黄山松云》而以奇为要,云势氤氲,曲然而生,峰峦交错,势拨千古,松涛苍郁,宛若仙境。陆老运用其独特的留白手法,笔下滔滔云海,变幻迷离,得天之造,赋予画面流动之情态,云山雾绕,重峦于云间更显体势之清,绵延奇绝,观之令人心驰神往。

    此幅《黄山松云》整图布局由小到大,笔随心动,自然生发,气韵弥漫,特别是在勾云、泼墨与留白方面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勾云、墨块两法齐用,山前墨色涌动,葱茏苍翠,山后勾云写出,时出时没,把整幅作品描绘得云气氤氲,神采飞扬。画中的题款也同样独具匠心,奇峭而不怪诞,独特而自出新意的书体,与画面章法相映成趣,流露出一种书卷气息极浓的形式美,形成了一种潇洒自然与拙朴谨严两者相参的独特风格。陆老此作的观看视点在于山巅,山高目远,意境壮阔,气势宏伟。画面下部写山峦丘壑、云岚、丛树、留白自然和谐;画面中段,主山硕大,刻画坚实,笔墨层次丰富;画面上部写山体、远景浮波流霞,气象万千,设色精当,墨、色氤氲,设色精雅。构图稳重中寓灵动之气,空间丰富疏朗,章法上刻意取势,写奇峰陡壑流云急湍如书行草,画面动感强烈。运笔畅顺飞扬,凝练重拙,流畅圆转,将黄山奇崛浩渺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雁荡崖嶂        19.5×239cm

设色纸本手卷

 

    陆俨少一生最爱雁荡,以雁荡山为母题创作了很多作品。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县内,素有“海上名山”、“寰中胜景”之美誉。山中多诡形殊状的峰峦洞瀑,尤以瀑布闻名,历来都是山水画的理想去处。

    陆俨少此幅《雁荡崖嶂》手卷以峰、瀑、嶂、江入画,将“东南第一山”凝固于长卷之上。陆俨少先生曾自云:“我爱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可见该卷不仅是在绘画雁荡的气质,更是陆俨少本人性格的体现,达到了人文画情景交融的极致。

    《雁荡崖嶂》以雁荡飞瀑起首,飞流直泻,气势磅礴,线条勾勒爽利,颇具动感。崖壁皴法简洁,但富有层次感,雁荡巨嶂奇险之特色一览无余。观瀑之人,线条清晰,简练准确。粗粗勾勒数笔,水流瞬间活了起来,跃然于纸上,使得观者仿佛能看见湍急的水流,听见飞瀑轰鸣的声响。留白不见瀑底,似有云烟忽隐忽现,有如清人之诗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到千丈,水云烟雾难为焉。”瀑后山岩峥嵘,怪石嶙峋,古树参天,繁而不乱,用笔有力,有条不紊。林后群峰云雾缭绕,颇有诗中“人在白云深处行”之感。石桥、石阶穿于山间、涧上,行者听泉观山颇具情趣。巨嶂忽又拔地而起,墨块、线条相互映衬,中间露出白线,下笔审度形势,计白当黑,留意白处,如蛇龙起舞,回环往复,达参差映带、自然圆转之美。间用留白之法,又于积墨之中,白气回环,蜿蜒屈曲,得自然之趣。山前林木,葱茏苍翠,山后云气,时出时没,静中有动,更有山中人家隐没于云林之间。

    村落云林之后,景色豁然开朗,从雁荡之雄奇,骤然转为楠溪之秀美。水面相比前卷的飞瀑激流,宁静安逸,只以数笔勾勒出波纹,怪石零星落于水中,折转犀利,四面皆出,辅以皴擦,极具体积感。一叶孤舟行于江上,岸边山林,乱石之间亭台、房屋依稀可见。远眺绵绵青山,近看郁郁滩林,俯赏碧蓝江水,人文之雅,山水之秀,恰如三百里楠溪人文融于山水,山水显于人文之意。江面折转之处,以淡墨晕染,作浅滩苇塘,辅以乱石,恰如雁荡之名,虽未画雁,但栖雁之所犹如见雁一般,实乃画意之妙笔行至卷尾,水面越发宽阔。丝丝苇草笔画爽快,能见江风吹拂之感,施以墨点似能见水底之石,寥寥数笔功力尽显。远处江岸从墨勾、线块渐渐转为淡墨晕染,和江水一起把画意带出画面之外,回味无穷。

    《雁荡崖嶂》全卷气势宏大,意境高远再现并升华了雁荡的群峰悬嶂、飞瀑烟云,楠溪的水秀岩奇、古村滩林。笔致清晰,笔笔见笔,起落有致;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极尽变化,且圆灵多变,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故而,他的山水,给人的感觉是往往随着意气的生发,由小到大,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超神尽变,纯为自然。他的浓墨与淡墨互相映衬中出现的山体,层次非常丰富,结构十分合理,令人赏心悦目。他的“泼积结合”墨法,使画面上不同深浅枯润的墨色过渡自然,正如落款所言:“不求奇而又奇,无事修饰而峻整雄横,纯得自然。”

 

 

 

  

胜景纪游册页四开        32.5×43.5cm×4

设色纸本册页

 

    陆俨少先生作为一代文人画大师,以其学养、才识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中国画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胜景纪游》这一佳作是陆翁四处游历感怀河山的最好记录,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无不笔笔见笔,大师一生的艺术修养于此发挥,信手拈来,可见山川皆在其胸怀之内,令人叹服!

    《胜景纪游》为陆俨少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所绘制的精品四开册页,“山林盥沐”、“峰峦层叠”、“归帆就泊”、“烟波尽望”这四幅作品分别表现了黄山、青城、厓南和太湖之胜景,其间曼妙,尽在画中。陆俨少在《自叙》中曾说:“我认为,在七十年代前,我的画风较为缜密娟秀,灵气外露;七十年代以后,日趋浑厚老辣,风格一变。”由此可见陆俨少画风的变化是以七十年代为转折,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题材兼容古今,形式风格多样,画法则涵括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水墨、青绿等,早期缜密娟秀和后期奔放纵逸两类风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四幅山水便是这一转型时期的代表作。

    陆老对山水构成的研究和呈现方式总能够开人耳目,令人观之叫绝。在“山林盥沐”中,他以大刀阔斧的用笔和繁复的色墨描绘出险峻的悬崖峭壁,清灵秀雅,雄奇峻拔。画中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极具喷薄而出的情绪,我们仿佛看见陆老在感怀河山,在阐述恢弘,又在畅饮豪情。“峰峦层叠”一画中,陆老对重峦叠嶂山体进行刻画,调动了静与动、疏与密、虚与实、轻与重等多重对立因素,并将其统一在画面整体之中,烟波横流,山岚交错,非有大心胸者何以至此!精心的留白,尤其是山阴之处所采用的青绿画法,使得控制力与构图的自然随意浑然天成。“归帆就泊”一画,只见远山流云,画面延伸到天外,山势与布白交融互现,形成丰富的形态变化,然后略施淡墨勾勒走向,概括精炼,山河气象淡定空灵。“烟波尽望”则从大处取势,采用凌空俯视的独特视角,在创作技法上广泛运用留白,结合浓墨淡墨,表现水雾蔼蔼,线条节奏跌宕,亦动亦静。云雾氤氲缭绕,生于自然,线条故简;水则潆洄曲折,或奔或咽,线条故繁。加之水是平面,云是立体,水流潆洄,用笔繁细;云色混茫,用笔粗简。故云水相植,厘然判别,云水神物,既不相混淆,又相为呼应,相映成趣。四幅佳作合为《胜景纪游》,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古拙奇俏的感觉,具有超凡脱俗的情趣和引人入胜的美感,散发出高品位的文人气息。

    20世纪60年代,陆俨少在山水画创作上不断探索,创作精力旺盛。这个时期的册页创作不少,多为陆俨少纪游的小景山水。虽然画幅不大,但其中所蕴涵的气象和力度并没有受到影响,20世纪60年代游历写生后所作,从中可以看出其在山水画创作的探索中所表现出的不同风貌。册页中分别描绘了黄山、新会、青城山及太湖景色,其中黄山、青城山的山势各具风姿,云霞兴蔚于其中,“陆氏山水”的风格已初见端倪;太湖与新会崖南景色同为描绘水景,各具苍茫秀润之姿,太湖册页注重墨色的丰富多变,崖南册页则发挥了线条勾勒皴擦的魅力。四幅山水册页,其中两幅为山景,两幅为水景,每一幅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从中颇可领略到“陆氏山水”初期用笔的严谨与缜密,其中的委婉与细腻也同样给人美的享受。

 

 

 

 

梅花        68×34cm

设色纸本镜心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风格体系,在创作思想上强调抒发画家个人思想感情,而梅花作为具有高洁、不俗等象征意义的特定题材,多用来表现和标榜个人志趣、节操和情致。

    与其山水作品一样,陆俨少画梅花亦注重汲取前人笔墨精华,在梅花树干造型上多取法陈老莲,但用笔略有不同,改老莲纯用中锋法,而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旨在让线条更富有变化,实际效果也比陈老莲的厚重。花瓣画法则源自石涛,并有所区别,改石涛两笔双勾画梅花花瓣法,为一笔画成,画法明显比古人要概括。敷色简洁清雅,所作多用淡赭石色平涂枝干,淡花青色烘托花瓣,充分展示出陆老过人的艺术构思与驾驭笔墨、章法经营以及色彩运用的应变能力。

    陆俨少此幅《梅花图》,粗犷而奔放的梅花枝干,采用湿墨勾勒梅花主干,用笔刚劲有力。大枝用双勾法,小枝用没骨法,穿插自由。虬枝上白梅纷呈,形态或横斜,或俯仰,极富有情趣,干笔皴擦,更显古朴苍劲之感。整幅画点和线、虚与实、幻与真都已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花枝花瓣,通体气势生动,如行云流水,浩渺弥漫,梅如云动,树如水流,凝练苍劲,画幅右下配有一石,造型怪异,线条浑厚古拙,把陆氏气韵生动之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陆俨少先生画梅之精美的代表作,令观者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峡江险水图手卷        画27×128cm,引首27×120cm,题跋27.5×84cm、27.5×120cm

设色纸本手卷

 

    陆老手卷《峡江险水之图》作于1976年,全卷画面布局疏密有致,岩壑林木被峡江险滩所笼罩,云雾飘忽其间,山石岩壑以润泽细密的墨块点簇,与草木融为一体,笔墨明润苍厚,不腻不薄,精光四射,而后水波卷涌,劈石崩滩,穿透画纸,意境险恶而又不失平衡。

    卷首以水云先引出画面,略显温和又有些许张狂,为卷尾惊涛拍岸埋下伏笔,卷中随之而来的山峦叠嶂,如泰山压顶,画得郁密厚沉,益显神采,笔墨肥腴蕴藉,鲜活而凝重,极为精到,岩石草木本应是静态的,但都画得跌宕起伏,如奔涌之云涛,气势非凡。卷尾险滩相接,回波逆流,汹涌澎湃,因滩涂的深浅不同,惊波撞击,耍弄其势,使用线条作半圈弧形,正反相属,连成一行,行行相并,聚散疏密,变化万千。

    《峡江险水之图》笔墨厚实而灵透,笔笔顺势而生,一挥而就,用墨则由浓入淡,同时又随浓随淡,一气呵成。前景高峙厚重,雄奇朴茂,大巧若拙,远景群山雾霭时隐时现,虚实结合,苍茫幽远,甚为精妙。作品气势爽利,浑厚而突出,繁简轻重,浓淡干湿,极富变化之能。陆俨少颇负盛誉的山水画,与他独创的技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积墨、留白、勾云、勾水在此作品中都有体现,尤其是水的线条的运用,极具生命的美感,使得画面产生强烈的动势、神韵和节奏感。陆氏画山水,总是以一管中号狼毫一画到底,那一笔之间的变化,笔与笔之间的变化,浓淡、黑白、疏密、虚实互相之间的变幻,全凭灵性生发,微微拨动笔杆,写出的线条具有顿挫转折,波澜相生,极具质量感和厚重感。此卷是陆老赠予著名历史学家、书画家苏渊雷先生的精品之作,两人交情甚笃,倾注了陆老的一番心血,有着弥足珍贵的意义。

 

 

 

 

山河新装        48.5×83.5cm

设色纸本镜心

 

    陆俨少一生坎坷不平,纵然历经磨难饱受挫折却百折不回,心性淡泊而坚韧,从未放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文革”期间,陆俨少白天被监管劳动,晚上用拾来的破旧毛笔蘸了清水在桌面上画画写字,正是以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在逆境中完成了千百幅课徒画稿。七八十年代正值陆俨少先生创作的成熟期和高峰期,这幅青绿重彩《山河新装》即是这一时期的精品之作。

    纵观陆俨少先生目前的存世作品,青绿山水可谓少之又少,堪称孤品,而在陆氏青绿山水中以如此重彩手法表现的作品更是极为罕见,几乎找不到类似的创作,因此,《山河新装》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可谓独树一帜的极品之作。作为文人画大家的陆老,对于山水意境的表现与线条的运用自不必说,难能可贵的是,陆老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以及光线的明暗处理,绘就了一幅由中西绘画语言互为融合的新中国画。尽管由于时代的原因,陆俨少在当时被错化为右派,一时作画不能署本名款,故在此幅的落款上署“上海画院复制”,“陆俨少画”款为数年后所补,但是这些却丝毫掩盖不了《山河新装》以传统青绿重彩山水来表达新中国主题的时代佳作的光辉。

    《山河新装》以俯视的角度,全景式的构图,描绘出在一片青山绿水中静谧横卧的水力发电站的新中国景象,以多种笔法表现绿化的山峦、电站水坝、良田水渠等,使山河新貌尽收眼底。整幅作品极富“陆氏山水”个性风格,全面而又集中地展现了陆俨少先生对于极富时代感的山川、水电站、良田的独特造型和表现,以及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完全区别于同时代画家在描绘同类型作品时的表现手法,这是源于陆俨少先生善于继承融会前人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在创作中不断发现、参悟出的独树一帜的品格。

    陆俨少作为一代山水画大家,虽鲜以青绿重彩来表达,但对于青绿画法却了如指掌,并且推陈出新,这在他《山水画刍议》中有过详尽的描述。《山河新装》并没有沿袭唐代那种金碧山水、富丽堂皇的青绿勾金法,而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发展,结合了宋元的皴擦,利用国画颜料石青、石绿的特殊色彩和浅绛的设色,取精用宏,既有传统,又有新意。例如在画墨骨时,陆老先于近景山峦的轮廓处有意留白,接着用赭石或汁绿等作衬色,然后于其上通体上石绿,但非一次上足,而是分几次逐层罩上,最后于全画中间的阳面上加以石青,同样也是分几次罩上,这样才取得画面清而厚的效果。全画远景群山连绵,峰峦耸翠,中景一泓江水衔接远近山峦,虚实相生,近景以墨或汁绿于石青、石绿之处,加以皴擦或点苔,甚至在画角隐隐嗅到一丝泼彩的味道,大气磅礴、气壮山河之势迎面而至。

    《山河新装》既有山水画的笔墨,又有偏近于工整的勾线描绘,一派忙碌的、新生的社会景象跃然于纸上;同时陆俨少的这幅作品既独立于水墨山水之外,又有异于工笔山水;既是文人画的笔墨意境,又具西画的透视机理与明暗关系,此种兼工带写的青绿重彩山水的创作水准已经大大超出了普通山水画家的涵养,这是精神的画作,是时代的语言,是山河的新装,也是陆俨少艺术生涯中最为华丽的篇章。

 

 

 

 

 

山水四开册页        24.5×22.5cm×4

设色纸本册页

 

    《山水四开》作于1978年,各纵24.5厘米,横22.5厘米,尺幅不大,但是每一开都是精品,构图设色虽各有所异,却散发出同样的文人品格。陆俨少曾经说过:“册页必须幅幅变异,笔墨章法风格设色应不一样,才不至令览者意倦,而有逐幅新鲜引人入胜之妙。”画册页首先要肚子里有“花样”,陆俨少善绘册页,在现代画家中少有人匹,大至百幅巨制,小到四帧妙绘,极尽能事,即使对细节的处理也一样惟妙惟肖。如《山水四开》册页中的点景人物,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开相神态都入古境,是大师手笔。所作款题也绝妙,穷款不单调,长题不掩画,位置选择与题款内容都恰到好处,可谓一套匠心独运的册页妙构。

    “江帆远心”与陆俨少的多数直幅构图山水作品不同,它并未绘就特别险峻的山峰,而是截取一段江水以平远构图营造既深且阔的画境。画面大幅留白,并以其最擅长的勾水法作精心描绘,在浓墨勾勒的远山与昏暗的天际的衬托下,水面苍茫,风景广远,孤帆停泊于滴翠江岸,宁静之意透过纸面,悠悠荡入画外观者心中。

    “青山溪途”落笔便以江崖古树来构筑画眼,以环抱山崖的溪水和缭绕山巅的白云来铺景,疏密有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个画面对比鲜明,浩浩奔流的溪水与巍峨浓郁的高山,动静结合,淡浓相宜,别有一番妙趣和生气。端详全画,只见近景小桥流水、农夫扛锄,中景高山崔嵬、树木森森,远景山峦绵延、薄雾柔云,意境悠远而宁静,美不胜收。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陆俨少喜爱杜诗,众人皆知,这在《陆俨少画杜甫诗意册》体现得淋漓尽致。“霜飞惊鸿”紧贴少陵诗意,翠柳成阴,只是没有了两只黄鹂,近景的浓黑石块笔墨浑厚老辣,与远景的灰茫天际遥相对应,一行白鹭自东向西飞过,构图紧凑巧妙,生灵活现。

    “西风饮马”以浓墨点缀复混融于墨块作水岸石土,以淡笔连续画圈再染就鹅黄作林木树冠,造就一派苍苍然的景象。西风凛起,水边芦苇轻轻荡漾,白马低头饮水,主人身后跟随。古道,西风,瘦马,整幅画面在《天净沙�秋思》的言语中不知不觉立体了起来,陆老在岸边的那几抹朱红更是点睛了秋意浓浓。

    整幅《山水四开》虽名为山水,可不仅仅只有山水,还有人物,有鸟兽,这在陆俨少的册页中并不多见。而且此幅册页更是陆老赠予“长安画派”代表之一的方济众先生的作品,由此可见陆老对这幅册页的重视,同时此册页也成为了两位艺术大师友谊的见证。

 

 

 

 

岭南胜游十开册页        33.5×33cm×10

设色纸本册页

 

    1961年10月下旬,一批上海画家如朱屺瞻、袁松年、俞子才、张大昕、刘旦宅等,游历广州、潮安、汕头、澄海、饶平等地,风尘仆仆,绘写侨乡风情,前后足足两个月,直至1962年1月才返沪,所获颇丰。其中还有一人,那便是53岁的陆俨少。

    《岭南胜游册》正是陆俨少这个时候的作品,是册绘画10帧,10幅作品画面丰富多样,既有高山远水、长桥泊舟,又有巨石古树、亭塔远眺,这些陆俨少“携一小凳,就地用水墨记下”的图画,无不反映着我们还不陌生的那个时代的一番新天地新气象,宛翁虽说“极不经意”,却无不是心领神会的“可图之景”。

    此册可谓是国内罕见的陆俨少岭南山水之集成,与以往常见的陆俨少山水相比,它既非是由浅入深的课徒稿,又非唐人诗意的文学图释,也不类蜀川峡江、浙南雁荡的自然描绘,《岭南胜游册》更像是在表现一种人对自然的改造和融合,或者说更着意于“有我之境”的表现,这无疑是陆俨少山水画艺术的另一面。此册还比较全面地呈现出画家在表现热带山峦、港湾、楼宇、舟楫诸方面的才艺,实是研究陆俨少山水画艺术的重要一环。

    陆俨少面对实景,大都采用默记的方法,偶用铅笔勾稿,以帮助记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出于特定题材的需要,他开始对景写生。册页中《石化山顶》、《湛江小景》以巨石和林木为主体,平视构图,焦点透视。《梁金山》角度虽是俯视,但画面复杂的结构、严谨的透视,以及对亭台、现代建筑的刻画具体而微,显示了陆俨少超出一般传统画家的写实能力。《海间浮桥》、《石化水库》皆为高远构图,刻画山重水复中的高压线、梯田和农村新房舍,把现代化的人造场景植入古典山水画境。全册体现出来的对传统的探索和新时代下的汲取,也正是那个年代留给当下的宝贵经验。

 

 

 

 

梅石图手卷        47×178cm

设色纸本手卷

 

    浮桥流水雪潺潺,客子来游二月阑。蓓蕾已青酸满树,梅花只就画中看。——徐渭《云门寺题画梅》

    梅,以其傲雪绽放、不畏严寒的品格与秀姿神韵,自古便受到文人墨客青睐,而陆俨少作为一代文人画大师,也自然与梅惺惺相惜。陆俨少画梅,在师法于陈老莲的基础上,同时汲取了元、明、清各家之所长,勾、皴、点、染意在高古。陆老笔下的梅花,孤傲清奇,没有繁复的构图,没有过多的技巧,亦没有鲜艳刺目的着色,更像是一位修行的智者,娓娓自语,不着一点俗尘,不过一点赭石,一点花青,笔法流畅自然,将整个画面表现得明净清透,意境清幽曲奇,令人回味悠长。

    陆老画梅多为立轴、镜心,而此幅于1986年所作的《梅石图》则为手卷,并且自题引首,这在陆老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中十分鲜见,实乃陆老晚期的画梅精品之作。图中梅花屈曲奇古,疏枝淡韵,古朴错落的枝干融入了陆老山水画中独有的笔法、皴法,并具有书法遒劲圆润的笔意,同时设色匠心,整幅画中技法、图式、款识相映成趣,块石与梅花在整个构图中刚柔并济、相生相发,虽姿态各异,却相映生辉、自成一体,抒发了陆老对于梅花高洁与坚毅的咏叹,极具人文精神。

 

 

 

 

江山胜览        34×270cm

设色纸本手卷

 

    1984年深秋,76岁的老人陆俨少在西子湖畔的晚晴轩画室北窗,完成了大幅精品手卷《江山胜览图》。全卷纵34厘米,横270厘米,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云水勾连,大气壮观。无独有偶,一年之后,即1985年,陆老先生再次绘就大幅手卷《峡江险水图》,同样是纵34厘米,横却到了276厘米,比此卷《江山胜览图》还要长出些许。两幅作品虽然构图不同,但下笔均是从小到大,从大到全,加之其独创的勾云、勾水、泼云、留白,使得画卷具有灵活多变、生动神奇之感,散发着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超然物外的意象构成,实为陆俨少晚年巨幅手卷的精品之作。

    陆俨少作画从不打小稿,也不用朽笔或淡墨先勾稿。作画之前,凝神静思,审度部位,先有一个大体的意念或画题,或干脆不经深思熟虑,一笔下去,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大片,随着画笔的缓缓舒展而随机应变,《江山胜览图》即是如此。卷首由白水引出,随继群山奔赴,连续数百里不断,云气流转,时开时闭,瞬息万变,蔚为奇观,云山之美,令人不能忘怀。陆俨少先生的山石皴法用笔变化多姿,既有牛毛皴的散淡、意趣,也有点子皴的温润和韵味,以此表现山石的凸凹,阴阳向背,断裂连接,而勾石是用侧锋的转换,虚实的相映显示山体峥嵘、崔嵬之姿。由于陆俨少用笔灵动,即使是大山大石,在他笔下也有如神助,跃然纸上,几欲奔腾而起,令人欢欣赞叹不能自已。《江山胜览图》中的山峰主体就是以这种皴法画就,峰峦如聚,静中具有极强烈动感。而位于水汀中的丘峦,则仅以数条线勾就,峰头略施数点,情趣具备,意趣盎然。

    卷中取景辽阔,层层相接,秩序井然,尽深邈极致,有眺目一览得千里江山之气概。岩傍疏树三两勾勒,树虽疏简却因枝叶茂盛交错互缠,稠密处几如浓阴覆盖。画面前景,一时见扁舟击岸,一时现茅舍数椽,乡人穿插其间。视线后移,即见山脉蜿蜒盘旋,直延伸至卷尾处,却是一片浅滩白水,戛然而止。本卷构图疏密宽紧相济,笔墨沉雄老辣,以至其留白技巧的运用,已超越了前人的技法规限,奠定了陆俨少卓然成家的地位。

    “羡煞晚晴一支笔,锋出八面写江山。”《江山胜览图》中,所有的云、山、水都暗含着流动的态势,尤其是峰峦的走向,成为这个动态的主导;次是水云的移动,成为山势的扶助,正应了沈周的“水墨因戏事,山水偶流形”之意旨。三年后,1987年2月,曾被张大千誉为“江南一支笔,其画必传”的画家彭袭明先生于卷后题跋,当“晚晴一支笔”遇到“江南一支笔”,一切便都尽在《江山胜览图》手卷中了。

 

 

 

 

宋人诗意十二开册页        27×34cm×12

设色纸本册页

 

    传统的中国艺术观念讲究“诗画一律”、“诗原通画”,从不曾出现诗与画的分疏。绘画同诗词艺术皆源于自然,因而传统山水诗词中必定存在着与诗词相互融通的绘画意境,画与诗是寄情于山水的不同表达,同时也是艺术审美观照中的山水本身。陆俨少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文人画大家”,在诗画关系潜潜相通的因缘中,绘就《宋人诗意册》十二开,将诗画融合为诗情画意的通达。

    《宋人诗意册》作于1983年,时年陆俨少75岁高龄,也正是其晚年变法的伊始,十二幅作品构思巧妙、布局精细、笔墨精湛,画风真正进入了老境与化境。陆俨少向来把传统文人画“天然去雕饰”视为创作的最高准则,但这种天然去雕饰绝非一般文人墨客的笔墨游戏。整幅《宋人诗意册》以高超扎实的笔墨技艺为根基,以胸有丘壑的博大情怀为视界,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本源,在宋人的诗词间领悟自然的真谛,从而成为陆俨少册页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宋代诗歌继承了唐诗的传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出现许多优秀诗人作品,形成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钱钟书《宋诗选注》等著作都对宋诗给予了高度评价。陆俨少身为文人画大家,自幼饱读诗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对于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文的意境都有着深刻的感悟与解读。《空谷鸣泉》既充实又空灵,充实中蕴含着空灵,空灵中饱含着真实,远景云蒸霞蔚,中景山峦叠嶂,一泓山泉倾流而下,至近景苍松下执杖老者,整幅画面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自有一种郁勃之气回荡其间,散发着行云流水般的意气,近视远看均有一番别具一格且引人入胜的景象。《云壑幽居》烟云涌动,斜白截断远峰,近景山石耸立,突兀危崖,中有屋舍一间,其旁虬松环绕,充满诗情画意,笔法松弛而内含峻利,树木山石间湿墨枯笔并用,线条沉着而含蓄,流露出画家清峻超迈的个性品格及其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秋浦闲舟》气势绵长,远处群山绵延起伏,近处怪石嶙峋,中景树木垂绦而下,一叶扁舟行于江中。整幅画面设色淡雅,以赭石、石绿刻画山色林木,点明秋季的苍茫与浑厚。山水之间见笔墨,笔墨之中显功力,陆俨少胸中的山,记忆中的水,已然成为一种意象的风景。

    “千古词客心,万古凭栏意”,宋代诗人在泛湖游山中游目骋怀,其生命人格和精神情感得以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伸张。从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气魄,到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委婉,无不体现了文人墨客对山河的热爱。而如今陆俨少凭借十二开《宋人诗意册》将这份热爱跃然于笔墨之间,更使得观者在自然无限的空间里得到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宋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欣赏陆俨少先生的这幅《宋人诗意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杜陵诗意二十四开册页        44.5×34cm×24

设色纸本册页

 

    唐代大诗人杜甫,现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在横断千年的江水,在踏破千年的山峦,两个人逾越千年的心灵碰撞,在陆俨少画《杜陵诗意二十四开册页》中一一浮现。

    陆俨少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文人画大家”(唯一被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定位),一生不求闻达,淡泊名利,致力于品学修养,开创了“陆氏云水”的新程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山水必须到山水中去”,这是陆俨少的一贯主张,恰与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不谋而合。陆俨少曾在《俨少自叙�十五》中这样说道:“我自度禀赋刚直,表现在笔墨上,无婉约之致,是诗境而非词境。”因此,陆俨少专意于古诗意画,不仅是自身对古诗词的热爱、熟悉和表现的欲望,更是陆俨少的绘画气质与诗歌气质的内在对应。陆俨少从小爱读诗书,尤爱杜甫的诗,这其中不乏有性情气质相合的因素。他自己曾说:“我好杜诗,或亦禀性相近,笔墨多有郁勃之气。”陆老在《陆俨少自叙》中也提到,当年在避难四川,“入蜀前行李中只带一本钱注杜诗,闲时吟咏,眺望巴山蜀水,眼前景物,一经杜公点出,更觉亲切。”尽管如此,陆俨少以杜甫诗意创作的画册却不多见,更为难得的是对开自题,此本堪称陆氏册页中的精品之作。

    《杜陵诗意二十四开册页》作于戊辰年(1988年),是陆俨少80岁时创作的晚期作品。与常见的杜甫诗意册不同的是,此作在陆俨少经历75岁晚年变法之后,在相当程度上既保持了中年巧于构思、结构丰富、用笔灵动等特点,又展现了晚年雄健苍润、简约浑厚之气象,笔力从外张趋于内敛,笔线奔放恣纵,画风真正进入了老境、化境,乃是陆翁的罕遇高品!

    陆翁山水册页的题字一般由其友人代为题写,此本二十四开册页的函套签以及扉页的题字全部为陆俨少自署完成,实属少见,陆翁此处肯亲自提笔,想必自己也是对此册页珍爱有加。 这本册页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它承载和见证了一位唐代诗人与一位近现代书画巨匠的情感沟通,更重要的是,它在这区区二十四张纸背上折射出陆先生最具代表性和最完整的画风——包罗了山石的皴法、树的画法、云水的勾法、构图的设置、留白的运用。

    值得称述的是,陆俨少勾云勾水之法独具特色。从勾云看,《天欲今朝雨》与《高峰寒上日》中有些敦煌壁画的画法,采用高古游丝描;《巫峡曾经宝屏见》则在云纹转折处多生转折,颇类陈老莲的变形画法;再看勾水,《江阔浮高栋》、《雨时山不改》、《孤月当楼满》分别绘平滩、峡江、险礁的水态,看似皆为线条的堆砌,个中变化却奇妙无穷:绘平滩,以花青和淡墨相杂,线条疏朗,色彩淡雅,体现出流水脉脉之静态;画峡江,浓淡墨线交相使用,似密不透风却杂而不乱,且于纷繁芜杂之中细细观时,几无断笔之痕;至于险礁,激流处全用花青打底,以显悬崖间阴霾险峻之态,礁石前有浪花,后有漩涡,浪花之处皆多留白,而此间情境皆用线条表现出来,足见功力之深!这些绝妙的云水画法,形成了他画面极富生气的动态之势,使他的画作具有一种特殊意念上的鲜活之美,实为古今历代画家中之少有者!

    构图是陆俨少此册页中另外一个叫绝的地方。在画作十二幅中多绘山景,故而山势之排放显得尤为重要。像《高峰寒上日》,对于山势之安排,陆氏存心层层重叠,甚至接连叠几重,积蓄力量以取其势,使得画面苍润分明、浑然化一。这种取势方法,其实也就是在局部开合之间,寻求整体上的共同倾向;陆俨少的山水画非常注重气势,他要求笔笔增益其势,处处增益其势,从整齐中求变化,通过层层积叠以取势,群峰奔腾扶摇而上,峥嵘崔嵬的峰峦几乎都朝着一个方向倾斜,从而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雄浑气势。

    在笔墨技法上,《十月山寒重》、《高峰寒上日》等作品中浑沦的湿笔勾点大大增多,还出现了以点形成的略带抽象的大小墨块,书写的意味也更足,用笔更自由,整体的气势也更强。《紫崖奔处黑》、《天欲今朝雨》等作品看似笔墨繁密,实则寓工于写,用笔极为简约。又如《暗树依岩落》中的山头,他在绘画的时候,能够根据势的需要作自由延伸,且收放自如;再如《何当看花蕊》中对礁石的刻画,虽然寥寥数笔,但是陆氏所完成的并非简单的轮廓勾勒,而是用色彩的对比、浓淡墨的相破和叠加来形成特有的光影效果,不但使石头显得厚重,而且隐隐约约让人感受到一种立体的效果,这也是他山水画章法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此套陆俨少画《杜陵诗意二十四开册页》既保持了陆俨少中期风格寓工于写的优点,又兼有晚期风格中最稚拙敦朴的趣味。非常难得的是陆老还为此册页书画相偕而抄录了杜诗十二首,分别对应每一幅画作,这在陆俨少的山水册页中极为罕见。所选诗首首皆为杜拾遗的佳作,字字珠玑,与画作相得益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陆老也不遗余力,尽显书法功底,纵横恣意,任情挥洒,使得此册页成为诗书画兼美的惊世典藏之作!

 

 

预展时间:7月26日-27日
拍卖时间:7月28日
预展拍卖地点:南京丁山花园大酒店钻石厅和畅春园
拍品征集截止日期:5月25日
联系电话:025-83739973 / 83601039-805 / 13851500595
公司地址:南京中山北路30号城市名人酒店43层
网站:www.njjdpm.com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njjdpm
微信号:njjdpm
欢迎垂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