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明:
|
釋 文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於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桑婦之事乎?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夫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軀,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深忱,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不足貴也!士元曰:僕生長邊陲,寡見大義。若不一扣洪鐘,則不知其音響也。
款 識 其昌。
鈐 印 董其昌(朱) 玄宰(白) 玄賞齋(白)
引 首 矯若游龍。董書此捲起首三行似新發紫毫,筆不稱手,掣肘之甚。至下半幅則筆至神暢,如游騎突陣,利劍爭鋒。雖暮年合作,不能遠過天馬為駒便能汗血,理亦宜然。甲子春,茮原江兆申書並識。
鈐 印 江兆申鑒定真跡印(朱) 目送歸鴻(白)
籤 條 明董其昌行書高士傳。甲午春,收入靈漚館。
尾 跋 1.華亭李鼎藏。
2.題董思翁書《高士傳》後。《明史•董其昌傳》敘其仕履雲,舉萬曆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禮部侍郎田一儁以教習卒官。其昌請假,走數千里護其喪歸葬。還授編修。皇長子出閣,充講官,因事啓沃。皇長子每目屬之,坐失執政意。出為湖廣副使,移疾歸。起故官,督湖廣學政,不狥請囑,為勢家所怨。嗾生儒數百人鼓譟,毀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許,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謝事。歸起山東副使、登萊兵備、河南參政,並不赴。敘事皆不書年月,陳眉公撰董氏行狀,戊子秋闈,公名在第三,己丑名在第二,選讀中秘書館,師田中台。歿公匍匐數千里,輿其櫬。還閩中,既補編修。丁酉主江西考略,去湖廣學政。生儒毀公署,治罪事,但言歸里,凡六年。而董其昌跋北苑《龍宿郊民圖》則云:丁酉典試江西右歸,復得《龍秀郊民》於上海潘光祿。自此稍稱滿志,已山居二十許年。史傳不稱丁酉典試事,則典試蹔差,史不必記,而陳董文中皆及之者,或則為生儒毀署事而隱之耳。疑典試事當在湖廣督學政時,易地而典試者,蓋避其人地,所以杜絕漸防微,因玉尺量才,特矜其事也……聞鄉人言,思翁微時,曾坐館於歙之柘林,有董書稻籮。雖未見其物,曾見青岩寺榜,確然董書。又云,曾為無錫某巨家司帳,有董書帳薄。行狀中謂“北闈赴試,須人聚貲”,則非素豐可知。既達之後,絕矜筆墨,於畫賂其姬侍,偶可得之。致陳眉公用賤值購沈士充畫、偽玄宰款以應求者,乃至今日,董畫贋者居其太半,而其收藏之富,冠於一時,非雄財莫辦,又非唐子畏賣畫買山可比,或者其有小疵,而眉公當時有盛譽,至清初則人極譏之。然而眉公博於雜學,書畫亦足名家,一事之不慎,眾非如聚壑,可深慨矣!七十三年甲子清明後,茮原江兆申書於靈漚小築燈下。
3.友人沈曾圻雲,常熟亦傳聞有董書賬簿,則鄉間舊說,非好事者增益之也。越一月再書。
4.右董文敏草書《高士傳》真跡卷。江兆申先生已有詳論於先,無須贅言,思翁真筆具超然氣象,此作足以當之歡喜。時在丙申歲尾,蕭平觀識於金陵愛蓮居中。
鈐 印 李鼎字□□(朱) 江兆申印(白) 物外真游(朱) 壹心頌事(白) 茮園染翰(白) 歙州江氏(白) 蕭平(朱)
備 註 李鼎、江兆申遞藏,江兆申題簽、引首並跋。
說 明 江兆申(1925~1996),字椒原,安徽歙縣人。隨溥心畬先生研習詩文。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
Dong Qichang
Calligraphy in Cursive Script
Biography of High-minded Gentleman
Mounted hand scroll, ink on paper
水墨紙本 手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