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明:
|
水墨绫本 立轴 【释 文】 想弟必有过理,得蹔写怀。若此不果,复期欲难冀。临书多叹。吾不复堪事,以成此书,便大顿。深可耳。力数宗王学,顿首。
【款 识】 己酉夏日临。
【钤 印】 胶西淑斋(白) 广平内史(朱)
【说 明】 姜淑斋,号广平内史,山东胶州人。广东布政使宋可发(1610-?)儿媳。精于行草。师法王羲之、王献之,尤得力于《十七帖》,圆融温雅中有遒劲之气,为世所重。时京师士大夫造门求书,如能得其纨素便面,倍加珍视,如秘藏珍宝。
【按 语】 姜淑斋是明末清初不多的女性书家中以大草书独领风骚者。姜书斋名如璋,字淑斋,号广平内史,山东胶州人,主要活动于顺治、康熙时期。她不以女子常擅的楷书闻名,而是师法王羲之、王献之的书风,圆融温雅中以遒劲之气运之,有大丈夫气,而得到当时名士称许。
王士祯(1634—1711)《池北偶谈》称其“善临《十七帖》,笔力矫劲,不类女子”。“不类女子”四字是对女书家最高的评价,因为古时鉴赏女子书画,往往把“闺阁气”划入略带贬义的评价范畴,认为最上等的女性作品要脱尽闺秀之气,如董其昌题管道升墨竹时所言“此卷竹枝纵横墨妙,风雨离披,又似公孙大娘舞剑,不类闺秀本色”。
朱彝尊(1629—1709)亦对姜淑斋的书法有绝佳的赞美:“三真六草写朝云,几股玉钗分,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郁金堂外,青绫帐里,小字讶初闻,门掩谢池春草,书遍双鬟练裙。”把姜淑斋比作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这亦是可谓对一个女书家最高评价了。
此件书于明代花绫之上的《想弟帖》是姜淑斋大幅绫本书法中特别优秀的一件,不但体现出长期临习王羲之法帖之后的自如,挥洒之间又常以自韵出之。同时,它还折射出明末大草书运动的一些共貌——有些行笔、转折提醒观者王铎、傅山对时代书风的重塑和影响,在女性的书法世界中产生了怎样的共鸣。
|